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讀者投書】雷聲大、雨點小的台灣參與式預算?

陳月瑜(文字工作者/板橋人) 近期,實行參與式預算的各縣市皆已進行到一個段落。台北市完成了369公民提案參與式預算推廣教育課程的第二階段;新北市2015年實施參與式預算的三區:新店區達觀里、蘆洲區、永和區正在執行提案,最後一個地區:三峽區也已於3/10投票結束,等待開票結果;台中市即將於今年執行各項參與式預算之提案;其他地區如高雄、桃園、南投等地,則蓄勢待發準備開展相關計畫。 然而目前台灣的參與式預算似乎已落入了雷聲大雨點小、後繼乏力的窘境。從媒體以及各地區官方網站上面得到的資訊來看,各地區皆屬實驗階段,但我們目前除了新北市因為實行地區較多仍持續時有新聞外,其餘地區皆消聲匿跡。 以台北市為例,參與式預算官網,自一個月前(2/17)放上第二階段課程表後,在無任何更新,沒有任何照片、文字成果發表(詳見網址:http://pb.taipei/ct.asp?xItem=159419445&ctNode=82080&mp=100012 );台中市更是詭異,自2015年12月11日發布投票結果後,便毫無音訊,連主要負責的台中市都發局官網,也沒有任何關於實施進度的消息(詳見網址:http://2015taichungivoting.weebly.com/26368260322804024687 )。 除了未針對投票後有系統、有計畫、有進程的持續培力與組織居民,外界亦無從得知接下來各地區參與式預算執行完成後,到底該如何前進? 難道參與式預算的推行,對各縣市政府而言,只是流行、跟風、搶頭香?只要舉辦完參與式預算票選活動即視為「政績」,「開放極少民眾參與極少部分預算審議」就是做到「實質民主」、「由下而上的政策制定」。這樣的參與式預算,真的有改變政府的施政邏輯嗎?政府真的讓人民當家作主了嗎? 從國外經驗來看,參與式預算,不是在比誰的錢砸得比較多,不是在比誰實行的速度比較快,不是在比誰實施的範圍更大更全面。如何改變台灣「民主」的現況,才是參與式預算真正的目的,為了突破社會大眾對於公共事務的冷漠、為了能讓居民自發組織解決社區問題、為了培養更多能夠理性思考如何解決社會矛盾的公民,這些才是參與式預算真正的目的。 若各地政府只是將參與式預算當成給予人民的小利小惠,而非真正將參與式預算當成改變社會現況、推進民主參與的一項重要政策,那麼這會不會又是一場假民主真綁樁的騙局?這對台灣的未來恐怕非福是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