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公共討論刺激群眾智慧 --側記蘆荻社大舉辦之節電參與式預算說明會

在朋友的邀請下,有幸參與蘆荻社大所舉辦之節電參與式預算說明會。我在參與之前,對這個說明會著實不抱任何期待。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參與式預算這個概念這麼新,尤其,一聽到「預算」兩字,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什麼碗糕」,要不就是「這個問題太難,你應該去找議員」,真的會有人想來參與嗎?
再者,以「節電」作為參與式預算的討論命題,更應該會嚇退一堆人吧!
加上,蘆荻社大非常不怕死的,還想要找一群婆婆媽媽一起來討論節電參與式預算。更是讓人倍感不可思議。平常這些婆媽,每天忙於柴米油鹽醬醋茶,要她們一起來討論自家如何節電省錢,或許有動力;但如果要她們討論如何幫「大家」一起節電省錢,恐怕這個難度跟攀登喜馬拉雅山一樣。 在抵達會場後,發現參與的人出乎意料的多。原來是蘆荻社大為了吸引婆媽來參加,不但再三懇請里長協助動員,也花費巧思在傳單與課程設計上。果然吸引到一票「想來聽家庭如何節電」的聽眾。 一開始,蘆荻社大邀請了一位社區報的經營者,以居家節電的角度切入,教導大家如何觀察自家電器,如何運用。在這裡,每個人都聽得津津有味,反應也極為熱絡。尤其,當社大老師開始拿出小電鍋,教導大家如何省電煮菜,就連陪同太太來的先生們,都開始拿出筆記本紀錄,生怕漏聽一個小重點。 接下來,開始提高難度,主持人邀請大家開始思考,如果要將這個節電的範圍,走出家裡,進入社區,那麼大家應該怎麼做? 這時,被點到名的民眾,要不就是害羞的說「我不知道耶」,要不就是趕緊從會場的後方,上演快閃秀。現場氣氛頓時尷尬起來。 還好,有位媽媽靈機一動,談起了每日晨起運動時,常看到路燈還亮著,如果可以更準確的掌握路燈的使用時間,那不就是有省到電了嗎? 這位媽媽看似平常,卻帶有智慧的提議,果然引發其他媽媽的共鳴。頓時讓「節電」這個陌生議題,顯得親切不少。還沒來得及偷溜走的人也開始七嘴八舌談起,如何將節省自己住的公寓大廈的公共用電的撇步,運用到範圍更大的社區。但,可惜的是,或許是題目真的太難,也或許是大家真的平常很少關心社區事務。講來講去,都不外乎更換省電設備,以及掌握電器的使用時間這兩大方向。而這些,老實說,大部分不脫離台電平常的節電宣導。 最後,有位媽媽靈機一動,她談起了自家省電的原則,就是利用家庭會議,重新調整每個人的用電時間。據這位媽媽表示,為了省錢,家裡已經做到無所不用其極,她平常也經常關注各種省電小技巧。但,不管怎麼做,家裡的電還是居高不下。最後,她想了一招,召開家庭討論會,把省電就是省錢這個想法跟家裡人討論,請大家一起思考。沒想到,後來居然得出「其實大家可以集中在同一時間、同一個空間一起寫作業」這樣的結論。當時行之後,始終無法下降的帳單金額,也在這個新措施下,獲得改變。更重要的是,家人發現,藉此不但省電,還增加彼此相處的時間,感情也更好了。是不是公共用電,也可以朝向這樣的方法去思考? 當我聽到這位媽媽的經驗與構想時,我著實嚇了一跳。因為這不僅是改變了家裡人對於省電這件事的態度,把「省電是媽媽的事」變成「省電也與我有關」,更重要的是,大家願意一起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也開始體會到,透過這樣的模式,甚至會更進一步改變彼此的關係。這不就是當初蘆荻社大當初願意推參與式預算的初衷嗎? 我不知道這些意外留下的媽媽們,是否在後續的參與中,會繼續堅持下來。也不知道,能不能透過這樣的嘗試,就能這麼有效的,改變大家平常對公共事務的態度。但或許,至少這樣難得的討論,會給這些過去鮮少參與公共事務、社區事務的婆媽們,一些小小的改變。 古語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期待這些善於烹飪的婆媽們,能夠為治理自己的社區,端出一道好菜。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對台中試行參與式預算之觀察與諫言(二)

美國麻州劍橋鎮,在市區懸掛參與式預算的宣傳橫幅,提醒居民一起來參與。

觀察三:對確保中區市民知情權缺乏有效設計,且或因匆忙上路,宣傳工作並不到位,甚至流於被動

再者,「參與式預算」這樣的新生事物,本來對居民而言,需要時間理解、消化。尤其,如果我們真心期盼居民可以對此喜聞樂見,進而積極參與。不管是用既有的政府管道,抑或是透過人際關係加以鼓動,都有其必要性。
我們試以台灣每兩三年就要舉辦一次的選舉為對照組。即便是透過鋪天蓋地的廣告,以及選舉樁腳的動員,仍然無法讓民眾的投票率超過7成。亦有許多人,直至選舉當天才知道候選人為誰,更遑論一一比較各個候選人的各項政見或豐功偉績。那麼,對於要鼓勵居民付出比「投票」更複雜一些,花更多一點心思,甚至,需要對社區有更進一步瞭解、想像,推動者應該是要花上更多的力氣,才能真正達到「民主參與」精神的「參與式預算」,又豈能只靠一兩場的說明會,就能夠讓居民得知訊息,甚至歡喜參加?

然而,根據8/18說明會上都發局的說法,整個參與式預算的施行,決策時間非常短促,以致於8/4已經上路,仍有很多宣傳品都尚未到位。甚至連許多具體措施都在邊走邊修正中。

比較明顯可見的是,有一些既有政府可以利用的宣傳點,諸如:里布告欄、里辦公室、圖書館……等,都未見相關宣傳品。官方網站直至九月中也只放上非常少的傳單

8/18之社區說明會也僅有不到30名民眾參與。因此,其他近2萬名居民是否已經瞭解此案?以及被動員起來參與,被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

參與式預算不能「跟風」

今年,許多縣市開始都實施參與式預算,台中市、台北市、新北市等等地區,似乎都因為台灣近年對於「黑箱」特別敏感,因此認為「開放」政府中,必須含括人民參與,而參與式預算便是一個可行之策。 上一期,本報以闡述為何不能使用「開放」心態來實行參與式預算,原因在於參與式預算的根本精神在於「培力」居民成為實踐民主自治公民的「過程」,因此參與式預算的提案、投票皆不是重點,但如果只是跟風心態,那就只會倉促行事,早早決定預算、早早訂下投票日期,只是為了提案、投票、實行這些「程序」,培力居民的「過程」就消失了。 而過程的消失,反而讓一切參與式預算的整套流程變的形式主義,居民只是成為了提案、投票、監督的「工具」,當中完全沒有改變過去居民對於公共事務的態度,更不理解這些公共事務與自身的關係。 加上參與式預算在媒體上是一件可以大作文章、大掀風潮之事,許多縣市政府單位為了爭名,產生了速成的心態,僅僅只認為「參與式預算=開放人民提案+人民投票決定」而已,完全的偏離參與式預算根本目的與精神。 因此,參與式預算並非「開放人民提案+人民投票決定」,更不能「跟風」,否則一切就只是假開放、真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