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設立參與式預算專責機構-台灣民主的下一哩路(五)

回到台灣現在的社會環境上,為什麼我們要推行參與式預算呢?

現行的社會結構下,人的時間分配大部分都被綑綁在「工時」上,無論是工作本身或是思索「我該找什麼工作」,因為這些原因隨之而來的情緒與壓力也會包含在裡面,情緒的醞釀與壓力的排解都是時間,這才是完整的「工作時間」,這些工作時間再加上宗教信仰、交際、用餐、交通、盥洗、睡眠,一天90%的時間早已被佔據,而這些都還是以一位尚未結婚、尚無子女、父母健康的人做為基準,如果再加上照顧子女、父母,到底有多少時間是可以停下來好好思索「我的社區到底發生什麼事」?這實在太過強人所難了,沒錯。

然而,這些正是參與動力低落極大的成因,這些事務的綑綁使人排解了認識社會、了解社區的時間與機會,遮住了我們觀看社會的視野,而這還只是造成對民主討論動力匱乏與參與民主討論條件缺乏的其中之一原因。

其次,是長期社會不停以媒體、教育、家庭所創造的「競爭意識」,透過成績、透過家產、透過外貌、透過學歷、透過種族、透過階級…等等,進行各式各樣的比較、區分、評價,這是比國族意識更加撕裂人與人之關係的一把利刃,並且使人人為了競爭、為了輸贏,人將自我實現的價值定位在競爭之上。

這樣的思想使人人無法互惠互助,只要顧好自己的家庭、顧好自身、汲汲營營的維護自己透過在社會上激烈而安靜地廝殺所獲得之成果,這就是原子化,也正是原子化,封閉了居民認識社會、認識社區的視野,更無法有效進行民主溝通的原因。競爭當前,民主就只能退居後位,成為有名無實的包裝紙,將實質影響人民的競爭毒藥包裝成蜜糖。

原子化不只封閉了我們對於社會的認識,人處於原子化的狀態,必然無法理解民主的意義,更無法深刻體會何謂民主、如何民主。如果我們都只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專注在以自己角度所認知的社會,我們便無餘心餘力去關注其他事務、甚至是其他人的局限與矛盾。

這正是我們自小之教育所缺陷之事,就算我們在怎麼努力的投入公民教育、並且透過選舉或是班會來學習民主討論,目前都尚無學習效果,就只是點綴性質,毫無深刻體會與學習為何我們需要尊重他人意見,為何我們需要關注各式各樣的事物。

這些問題,無論是身處社區的居民或是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公務人員、組織工作者皆然,可是參與式預算的民主目的,不正是希望大家透過民主討論來進行培力,重新學習真正的民主、認識真正的民主、實踐真正的民主,並且永續的讓民主深根嗎?


試想,如果沒有一個專責機構全權負責規劃、計畫,並統一、統合、統籌地方政府局處的工作方法與思想狀態,上述我們所希望透過參與式預算來達成的民主目的有可能達成嗎?絕無可能。因此,專責機構的必要性就是在這裡,而一個地方政府若沒有決心設立專責機構,便可以想見,這絕對不可能是玩真的參與式預算,純粹只是想追隨流行、跟風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