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參與式預算的參與困境,怎麼辦?(一)

台灣正式實行參與式預算至今也已過一年多,這些時間以來,許多地方不停的試錯、實驗,不少地區創造出了令人驚豔的案例,然而也有地區仍在努力克服層層障礙。

這些障礙導致了很多地區推行困難、放棄,或是無視之,對參與式預算的推行而言其實不是好事,而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集中在「無人願意參與」,因此接下來幾期將解析這個問題,並試圖提出一些解決的方向,歡迎讀者一起來信討論。

人願意參加一場活動的動力與條件不外乎幾點:心力、體力、時間、距離。首要條件便是心力,意指「這是什麼活動、我想不想參加、對我有什麼幫助」這類想法上的問題,而這正是最難突破的第一關。

目前普遍的現象觀察,大多數人希望能快速的理解一個新的資訊,有許多人對於參與式預算的概念過大而導致難以理解,正是呈現了這樣的需求。

參考國外的例子,紐約參與式預算提出了相當簡單的口號:「真實的錢、真的項目、真的力量(Real money. Real projects. Real power.)」,台灣一部分參與式預算的推動團體也有提出了如「自己的預算自己審」的口號,這些方式都有其特色與背景。

按照我們對於參與式預算的設想,它是一個重新讓居民與居民、居民與政府重新連結,並且藉由自己的公共智/治能創造屬於在地社區共同體的一個途徑,因此同樣的,重點不再於審議預算,而是我們要具有對於在地治理的想像,那麼按照這樣的設想,如何讓大家能快速認識參與式預算呢?

為了不使本文落入方法論,也希望能聽見不同聲音與意見,我們歡迎各位讀者發揮創意與想像,來信和我們一起討論、思考。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