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人物專訪】2015年永和區參與式預算提案人(二):學淵

在參與式預算中,其實許多人的提案多數是以改善、增加設施、器具、空間為主,即為「硬體工程」,由於硬體工程是最直接可以被觀察到、感受到的「變化」,也容易使人想像、理解、有感。

這並非是壞事,但另外有一小部分的提案者卻反其道而行,認為應該由活動、文化氛圍的營造下手,使人群能永續聚集、討論、組織化,也正是所謂的「軟體工程」,這樣的軟體工程的時間通常需要花費比硬體工程更長的時間,去突破各種社會結構、地理環境以及利害關係,才能做出一個良好的軟體工程。

本次的受訪者:林學淵大哥,是綠色陣線協會的成員、新北市低碳社區規劃師,也擔任過永和社大「永續生活經濟學」的授課講師,在這次永和區節電參與式預算中,他們的提案是以訂定「新北市低碳城市節電自治條例」公民會議的「節能節電強棒出擊」。

以自治條例作為引動討論之點

為什麼會是以自治條例作為提案呢?林大哥說,早在周錫瑋先生擔任台北縣縣長時,當時的環保局就已經有實行所謂「低碳社區改造補助要點」,針對社區要進所謂的綠色改造,舉凡包含照明、空調、用水、能源開發或是其他可以達成節能減碳效果的社區,都可以向環保局申請補助。

圖:林學淵大哥,攝:李元鈞


過去因著這個政策,許多社區或公寓大樓管委會透過將自身公共設施中原本用電量極高的電器、馬達、照明等關閉或進行更換,已立即可見之節電效果換取補助獎金,縱然對於節電有著顯著之貢獻,然而對大部分居民的真實觀念上卻沒有真正改變。

這是困難的,但也確實該被討論,並且重新認識節電之精神與真正用意。在如此設想下,林大哥決定提出節電自治條例這個提案,希望透過三場自治條例的公民審議會議來討論、思考、發想,並藉由制定節電自治條例去進行相關的鼓勵與規範,期望讓部分耗電量大的社區開始能主動改善。

還給市民真正的討論主體

更別於以往的是,這場審議會議的主角將不會以長期為環境發聲的環保團體為優先參與者,而是以利害關係人為主體,也就是永和區耗電量最多的用戶:百貨業、服務業、餐飲業,將他們納進討論的參與主體。

「否則就會變成同質性過高、一言堂的狀況,沒有辦法讓大家將各自的立場與意見表達出來,這反而不利於對話,更違反參與的精神。」這是林大哥所思考的點,而這樣的點正好與參與式預算之民主目的不謀而合,因為在各種不同的議題與社會面向,總有著專業與菁英,或是對於語言與論述極為熟練的公民,然而,這樣的公民實為少數,而這些少數的公民恰恰卻很少能帶動現場討論,反而無形之中壓制了那些無話語權、無論述能力的人們,因此這樣的考量確實有其道理與值得肯定的地方。

唯有對於「人」的參與狀態下手,才能使參與式預算有效推動

實行的狀況雖然依舊未知,但面對如此龐大的利害關係人,並且要讓討論的內容與對話達到一定的品質與順暢,前期的準備工作必然需要細緻與綿密,參與式預算之推動工作必然也需如此,如果無法營造出一個可以讓人順利的交流、對話、溝通的場域和氛圍,那麼再多的人參與、再多的意見被表達,也都是無法凝聚大家的。

這些努力,便是為了喚回大家重新認識節電議題,並且藉由此去重新進行關係上的聯繫。這種軟體提案在參與式預算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甚至應該要更確實的執行與分析,才能夠讓「軟體」能夠永續發展、穩定擴建,正如同我們的節電政策一樣。這樣的做法,其他的方案也應該要有所參考與學習,思考、分析、調查研究,才能讓參與式預算成為真正往民主道路的基石,而非只是一次性的補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