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人物專訪】2015年永和區參與式預算提案人(一):張品、蔭淥

近幾年來,天氣越來越極端,下雪、低溫、秋颱、炎夏、短春、暴雨,這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氣候現象,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傳統農村,熱島、空污都讓環境越發惡劣,這些問題很一大部分的原因,便在於我們的發展和發電。

越發展越生病的瓦磘溝

坐落在新北市永和區與中和區的一條河川:瓦磘溝,同樣在目前飛躍的發展下,從過去「魚蝦之流」成為了「垃圾之溝」,除了許多人將垃圾丟棄於此,每至豪雨季節,瓦磘溝便因河川阻塞而暴漲、淹水,致使防堵水患的水泥堤坊越砌越高,原本應該是乾淨的青綠溪流,就這麼被水泥與垃圾填滿。

「人啊,如果在他的皮膚身上覆蓋住泥巴會發生什麼事呢?」本次的受訪者:張品大哥對我提出這個問題,「身體會開始發熱,因為無法排汗,毛細孔也被堵塞,之後就會發燒、生病。瓦磘溝便是如此,中、永和亦是如此。」

這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是社區矛盾,除了環境髒亂,溝渠周邊的停車問題更是嚴重影響行人安全,「要讓人好好地沿著瓦磘溝走一回,都是步步驚險,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急著臨停的汽機車。」另一位受訪人:瓦磘溝願景行動社社長張蔭淥訴說著瓦磘溝沿岸的隱憂。

找回小河之路佈滿崎嶇現實

藉著本次永和區的節電參與式預算,瓦磘溝願景社提出了「水水綠-瓦磘溝節電工作坊」,希望藉由舉辦節電的說明會與工作坊,重新凝聚瓦磘溝沿岸的里民,並開始重視這條溝渠與社區的關係。他們兩位原本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因為好幾年前參加了永和社大所舉辦的123社區種子講師培訓課程,開始投入社區,並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一個關於瓦磘溝的出書計畫,完成了《我家後巷有小河:瓦磘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這本書。


圖:張品大哥(左)與蔭淥社長(右),攝影:李元鈞

張品大哥與蔭淥社長雖然都不是瓦磘溝沿岸的居民,但同為永和社大瓦磘溝願景社的成員,提案上便是聚焦在如何引起居民重新關注瓦磘溝,並開始藉由綠化、重塑生態圈等方法,來達成減碳節電的效果。這與參與式預算的初衷:「重新認識、凝聚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是一致的,但推動過程中仍然備受阻礙與困難。

蔭淥社長分享道:「原先我們預期的是,這個案子可以吸引到瓦磘溝沿岸的里長,藉由他們來去動員里民,這是我們在提案時所預想的狀況,然而現實並非如此,許多里長都認為這個提案沒有用,甚至認為他們能動員的里民只有老年人口,這些老年人口能夠討論什麼呢?」這些反應,確實是現在社會上普遍的現象,除了里長對於里民參與公眾討論的否定之外,基於各種考量下而無法配合的情況,再再都成了凝聚居民與公共討論的阻礙。

以親自拜訪和轉化語言重建民主橋梁

「原本的期待,再跟每個里的里長拜訪過之後,真的是被打醒,我們一開始真的太過理想了」張品大哥說,「不過,我們至少做到了拜訪每一里的里長,並且親自去了解他們的情況,這樣的調查與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地基,也為我們現在的規劃更加符合現實。」

當然,阻礙不是只有里長的問題,在說明會上的工作分配,也是一大考驗。「一般的志工對於參與式預算的理解,是很難和完全沒接觸過的居民說明的,因為居民對於理解參與式預算這個東西,需要簡單易懂的語言和技巧去,讓民眾簡易的吸收、理解,進而對話。但這些功夫除非是全程參與的人,不然溝通真的非常困難,連我們去找里長溝通,里長都不一定瞭解,更何況是居民?」

然而正是這樣不斷的嘗試溝通,讓這兩位提案人開始學習更加簡單的語言、更加易懂的概念,為的就是使民眾開始願意走出自家冷氣房,重新關注這條被眾人嫌棄的溝渠。

綠色之夢如何實現?認識、參與、民主討論

訪談的最終,張品大哥分享著他們未來希望怎麼改變瓦磘溝,讓這條被覆蓋垃圾和水泥的溝渠能重回過去青綠之溪,如何讓人們能永續保護這條可以改變環境的溝渠,回到那片生機盎然的青春。

他說,這是一個夢,一個綠色的夢,希望這個夢有一天能成真。而參與式預算也在做著一場民主的夢,期待人們能夠藉由參與式預算重新認識公共事務、重新建構人與人的關係,但是,我們並不希望這些美麗的夢只存在於腦海中、存在於文字裡,他們都應該被實現,更應該被實踐,透過民主、透過討論、透過認識,這才是參與式預算真正的用意,更是將夢轉為現實的途徑,縱然崎嶇,但越多人的參與,眾人齊心協力,這些夢,必然會成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