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我有問題想問你─黃振宇里長(三)

本期的專訪,我們延續上一期的問題,更深入地來了解,參與式預算的推動上,政府單位的作為到底能夠帶來什麼幫助?侷限是什麼?而民眾在投完票之後的反應又是如何?還有什麼不足或遺憾之處呢? 問題九:跟新聞局的合作上,有什麼你覺得是有實質幫助、或是還缺少的部分? 答:像是8/23的說明會,就是請新聞局協助。當天有參加的里民都有許多心得上的回饋,不過我認為整體的時間還是需要再拉長一點,畢竟民主的成果是不可能因為一次說明會就能看見。 另外,新聞局在對媒體佈達的部分幫了很多忙,很多里民是透過電視才知道里上正在實行參與式預算,因為媒體曝光了,進而開始產生榮譽感或向心力,對於參與的動力也就跟著提升,所以有一部份投票效果是因為媒體曝光才出來的。實際上,參與式預算的核心便是人拉人,是一個群眾的凝聚力,不過達觀里這次在凝聚力上則是靠媒體來補強。所以新聞局在這幾個部分,以及幫忙串聯市府其他單位,並調整、優化了我們整個流程,是對這次我們推行上最大的幫助。 問題十:接下來的部分,要開始準備動工。有沒有想過要怎麼樣居民參與?人數預期? 答:會勘會來的人其實很少,因為大部分的里民會有一種「投完票就結束了」的感覺,所以在後續的參與動員是比較困難的,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不是一次性的活動或是議題,而是一個長遠永續的民主發展方向,不過現階段的狀況確實是如此。但會勘的資訊我已經有公布給里民,我自己也希望大家能夠自發性的來參加後續的會勘。 參與人數大約五位吧?因為大部分的人很樂意網路討論,可是當要他們特別出門到現場就會有很多困難,所以我自己預期是會來五位。其實五個人算多了,而且提案人我有跟他們說要來,但不是提案人的居民有一兩位我都覺得不錯了,一般來說不太會有人願意參與。譬如以洗排水孔而言,一般人的關心程度可能只到「我認為應該要洗排水孔」這樣,但要進一步討論怎麼洗等等的細節,普遍是不在意的,而且也可能會受限很多技術或是知識等等。 參與式預算到一個程度還是要看現實面,而非理想性。理想中當然是鼓勵全程參與,營造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氣氛,但是一般人很少在意細節的,細部也不覺得需要是需要學習的,大概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就好,綜觀各國經驗都是這樣,大家投完票就覺得這個活動結束了。 而且我們投票前至少也醞釀了幾個月,包括媒體曝光、社區宣傳等等,投票也至少進行一個禮拜,可是還是有人連公告都沒看到。這些問題都需要改進檢討,畢竟我們總是要繼續做下去,至少我們有努力往這個方向去做。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