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人物專訪】全台第二位推動參與式預算之市議員:洪佳君(一)

參與式預算在世界各國有各種實踐模式,目前在台灣,多數仍以市政府局處之預算項目進行編列推動參與式預算。而由市議員使用議員之工程配合款進行推動,類似美國紐約與芝加哥模式的參與式預算,去年僅僅只有新北市國民黨籍市議員陳儀君於新店區達觀里一例。

今年,第二位使用工程配合款來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市議員─新北市國民黨籍洪佳君議員,已經開始在樹林區東昇里、鶯歌區北鶯里舉辦說明會。為什麼她會想推動參與式預算?她的理念是什麼?她又是如何看待參與式預算呢?請看本期我們的專訪。

圖:洪佳君議員,攝:李元鈞

參與式預算是為了更貼近民意,並相互同理的過程

1.為何會認為要推動「參與式預算」?

答:首先,我看到幾個現實層面的問題。

第一,里長有里基層費用、議員有建議款,包含公部門也都有編列相關預算執行,但民眾往往不清楚這些費用是如何執行的,更沒有參與感,甚至質疑這些民意代表都沒在做事情。可是這些民意代表與公部門往往是做得很辛苦但被嫌棄、批評,而遇到共同參與或問題就不見人影。例如邀請民眾共同參與會勘,沒有任何一位民眾到場、推動相關事務也不知情,僅僅只是一句「你沒有做」來評價一切,這就是現實。

所以我推動參與式預算的第一個原因便是希望大家真的能共同來參與,一起來真正了解問題所在,並討論如何克服與解決,聚集討論形成方案,民眾才會開始對民意代表產生同理心和參與感。

第二,在預算分配當中很多既有的工作,我們已經有在執行,但優先順序不一定符合民眾的需求與想法,所以需要透過參與式預算來讓我們掌握、了解、理解,進而讓民眾真正有感。

集體參與、民主討論能有效提升社區意識

第三,我發現,如果真的能讓參與式預算做得起來,那些被票選出的案子是會讓參與的民眾共同維護、監督的,對這個社區也就更有向心力與集體感。我在一些參與式預算的說明會上我都會舉例:老師會帶領學生一起美化佈置教室,讓學生自己思考、規劃、製作,這樣的過程讓這些學生會主動的相互約束、維護這些自己親手完成的作品,這就是認同感。

這些現狀,都是我認為可以用參與式預算進行改變的,所以我才開始決定推動執行。

參與式預算讓大家重新認識、學習民主內涵

2.參與式預算與代議體制的政治利益相互衝突,議員身為代議者,為何願意推動參與式預算?

答:我倒覺得並非衝突,這是比例問題。我要強調的部分是,我目前是拿一部份建議款來做參與式預算,而非全部,尤其現階段的社會對於參與式預算和民主的了解、狀態都尚未達到非常成熟的地步,例如:台北市很喜歡把很多事情交給民眾i-voting,這樣真的有讓社會更好嗎?有提升民眾的討論與參與嗎?我認為這是可議的。


因為,就目前的社會、民眾自身狀態與資訊管道,很難讓所有的民眾「完全」的掌握所有資訊、擁有深刻的了解,並持平地去選擇判斷,因此才需要先從釋放部分的建議款去做參與式預算,來改變這個現狀,讓民眾透過參與來逐漸民主程度與內涵,這是我願意推動的原因。(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