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參與式預算不能「跟風」

今年,許多縣市開始都實施參與式預算,台中市、台北市、新北市等等地區,似乎都因為台灣近年對於「黑箱」特別敏感,因此認為「開放」政府中,必須含括人民參與,而參與式預算便是一個可行之策。 上一期,本報以闡述為何不能使用「開放」心態來實行參與式預算,原因在於參與式預算的根本精神在於「培力」居民成為實踐民主自治公民的「過程」,因此參與式預算的提案、投票皆不是重點,但如果只是跟風心態,那就只會倉促行事,早早決定預算、早早訂下投票日期,只是為了提案、投票、實行這些「程序」,培力居民的「過程」就消失了。 而過程的消失,反而讓一切參與式預算的整套流程變的形式主義,居民只是成為了提案、投票、監督的「工具」,當中完全沒有改變過去居民對於公共事務的態度,更不理解這些公共事務與自身的關係。 加上參與式預算在媒體上是一件可以大作文章、大掀風潮之事,許多縣市政府單位為了爭名,產生了速成的心態,僅僅只認為「參與式預算=開放人民提案+人民投票決定」而已,完全的偏離參與式預算根本目的與精神。 因此,參與式預算並非「開放人民提案+人民投票決定」,更不能「跟風」,否則一切就只是假開放、真作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